写在北美疫情两周年

作为一位普通北美老百姓,在疫情两周年之际谈谈这两年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初始

两年前的这个星期,公司开始居家办公。那时的我刚从西班牙旅游回来,还在庆幸自己正好躲过西班牙的第一波疫情,可是没想到北美的疫情接踵而至。当时我的一位朋友从加州飞往西雅图,同航班的有号称西雅图的第一例输入患者,把他吓得够呛。

2020年3月5日,公司把所有对开发流程提供技术支持的技术负责人都召来了,讨论远程开发的效率,我们团队的多年技术积累派上用场了,从虚拟文件系统、代码库下载到远程编译都接受了性能和稳定性的考验,让人欣慰。

虽然开发工具的远程运作上没有问题,头两三个月的居家办公让员工居多不适,视频会议惨不忍睹:带宽不足,网络不稳定,摄像头质量差,大家开会的背景就是一场家庭生活秀,有的人甚至躲到车库或是衣帽间办工。还好公司撒钱,每人发两千美元,用于购买办工设备,网络费用也替我们付了。

当时正是早春,春寒料峭,大家的心头都高兴不起来。超市里开始闹恐慌,首先被一抢而空是厕纸和北美生活必不可少的paper towel,造成了在ebay上厕纸千金的荒谬局面,还有就是消毒用品。超市开始减少营业时间,网络购物暴增,亚马逊的线上买菜服务根本跟不上需求,无数人在零点疯狂地点击购物键,就为了避免去商店跑一趟。还好很快就有程序员送温暖服务,提供javascript脚本下单。

那时大家对病毒几乎一无所知,没有任何保护,人心惶惶。从超市购物或是接到亚马逊的配送之后,我们家都要进行接触面的消毒工作,日复一日,如临大敌。

这个阵痛期的感觉就是surreal。疫情一下子被打破了人类正常的生活节奏,切断了人们之间的纽带,让人非常地无所适从。那种感觉很像是2017年全日食那天的感受,也是surreal的、恍恍惚惚的。当时还是正午,天突然慢慢暗下来,树叶在地面上的影子和往日不同,可又说不出具体怎么不一样,细看有无数个的月牙状的光影;四下里突然间安静下来,动物们也似乎感觉到了和往日的不同。对,就是那种感觉,一种和我们身体里的基因格格不入的感觉。

低谷

之后的几个月,北美社会经过了从对口罩嗤之以鼻,到不带口罩不能进超市的转折。人心趋于稳定,超市货物回归有序,亚马逊的买菜服务跟上了需求,远程办工渐渐成为常态。但是有一个障碍始终无法逾越,这就是让全美家长最抓狂的线上教学!

首先学校和老师基本没有线上教学的经验,突然被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学生们在学校里能做到专心听讲就已经不容易了,线上听讲简直是扯淡。一个班的学生就没有一个把视频打开的,老师对着一片黑黑的屏幕,没有任何反馈,怎么教书?在这些关掉的摄像头的后面,有几个学生在专心听讲,还有多少在打游戏,开小差,或是根本人就不在?

不光是学生们,上班一族也是一样的不适应。那些享受公司福利,一日三餐无忧,连洗衣都不用自己动手的年轻打工一族这下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他们中很多人单独居住,居家办公切断了和社会连接的一个重要纽带,他们的社交圈子紧缩,成为一个个孤岛,相比之下有家有口的相对好些。长此以往,公司里因为心理原因请病假的例子原来越多,严重的则出现职业倦怠(burnout)的情形。很多公司都增加了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福利。可以说,疫情期间出现了心理治疗师难求的情况,很多心理治疗师或是心理医生的网站都挂出了不接受新病人的告示。

2021年一月份,就在Pfizer疫苗和Moderna疫苗被紧急批准后的一个月,北美迎来了疫情的又一个高峰,以美国为例:单日新增25万,死亡人数累计40万。

所幸的是,疫苗已经批准,春天还会远吗?

转折

2021年mRNA疫苗的研发成功和批量生产的确是这次疫情的重大转折点。我们家四月份开始打第一针疫苗,到六月份孩子也完成了第二针,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内,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就开始了疫情后的第一游,奔向疫情初期的重灾区──纽约!

此刻的纽约已经率先从困境中走出,疫情的所有指数都回落到低谷。因为是刚刚开放,纽约的一些景点包括纽约公立图书馆、卡内基音乐厅等还未对外开放,但是餐饮业基本复苏,让我们大饱口福,著名的景点地标打卡不误。九月份,我单枪匹马再赴纽约,决心要把疫情下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把以前没去过的地标给补上,还意外收获了一个瑰宝,在修道院博物馆里流连忘返。十月份,我们和女儿朋友家一起在风景秀丽的山区租了个木屋民宿,拜访了德国风格的小镇。

让无数家长喜大普奔的还得数线下复课:先是选择性返校,到后来秋季全面返校,家长们把孩子们送回学校,泪崩喜庆──再也不用担心孩子在房间里都不知道在干啥了,再也不用被孩子叫去当电脑维修工了,再也不用管做中饭了…

刚回校的学生们的社交机能一开始似乎有些生疏,可是憋坏的渴望谁也挡不住,很快就嬉笑打闹一团,家里终于又能听到学校的八卦消息了──春天真的来了吗?

Delta变种带来的第四波疫情不可避免地来了。有了前面的经验和疫苗接种的推广,虽然Delta变种更为凶猛,但是它的影响较之前那波反而更为缓和,也没有引起医疗系统的奔溃。

十一月份,Omicron来袭,第五波疫情来势汹汹;同个月,加强针开始推广。十二月,我们打过加强针后又耐不住寂寞出行了,在夏威夷过了个海风怡人的热带的圣诞节。旅游总是有风险的,相信科学,做好防范,生活不能苟且。说起夏威夷,不少同事在疫情期间移居夏威夷,短则两三月,长则一年,反正远程办工,在哪不一样?

疫苗研发的成功和接种的推广不愧为疫情的转折点,之后不管是Delta变种,还是Omicron,人心稳定了很多,再不像之前的惶惶之状。科学是抗击疫情的法宝,心态是社会稳定的关键。

回归

北美疫情两周年之际,这第五波疫情也终于也回落了。英国全面解禁,美国社会也逐步解禁。微软等大公司开始迎来员工的回归,我们公司也开始陆续有人回去上班,商务旅行开始复苏。这不,这周伦敦的同事来出差,周五我去了公司,和同事们在两年后第一次共进工作午餐。打开尘封了两年的纸箱子,有两年前的会议记录和当时的日常用品,不禁感概万分。

疫情常态化是否能保持,全球是否还会有更厉害的一波疫情,谁也不知道。生活要继续。祝全世界早日一起走出疫情的阴影!

Copyright @2020-2022 Writingislea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读《流动的盛宴》:向海明威学写作

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in Paris as a young man, then wher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 stays with you, for Paris is a movable feast.

Ernest Hemingway, 1950

《流动的盛宴》1是海明威写的回忆录,记录了他和家人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巴黎生活的经历。原标题A Moveable Feast实际上是双关语,它的原意指的是一些基于阴历而日期不固定的宗教节日,比如复活节。海明威借用它来比喻他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的岁月。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你年轻时有幸在巴黎居住过,那么不论你这辈子走到哪里,巴黎都会跟随着你,因为巴黎是一场不散的盛宴。”

作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的写作特征鲜明,对欧美的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特有的简洁紧凑的风格在这部回忆录中就可见一斑。

第一是他的用词。读这本回忆录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英文很浅显。就像他的其他作品一样,他挑选的词汇都是再平常不过了。比如我们来读这一句:“It was easier to think if I was walking and doing something or seeing people doing something that they understood.” 或者是这一句:“The meals were simple and excellent and the dining room and the wood-planked public bar were well heated and friendly.” 他选用的了easy、excellent、friendly和simple这样simple的形容词,而动词的选择是do、 understand和think这样寻常的词汇。要不是我告诉你这是海明威的作品,你是不是都不敢相信它出于大文豪之手?惊讶之后是不是觉得有一点清新的感觉?所以即使你的词汇量不大,也是可以写出好文章的。

其次是在句式上,海明威大量地采用简单句式而不用从句,这个也是有点不可思议。英文语法的一大特色就是从句,也是我们学习英文时最头痛的地方,一句话可以有数十行,从句叠从句,是无数英语考试的法宝。海明威摒弃了从句,并不意味他写的都是短句。他喜欢用and作为连接词,将并列句(并列句不是从句)连起来。我们来看一个例子:“She loved to swim and was a beautiful diver and she was happy with that life and would want him to work and everything would be disciplined.” 一般来说,英文并列句在连接词(比如and)之前会放一个逗号,可是海明威省掉了逗号,这样让他的句子读起来有一种特别的紧凑感──这是他的一个招牌特色。我们再来读一句:“Scott told me about the Riviera and how my wife and I must come there the next summer and how we would go there and how he would find a place for us that was not expensive and we would both work hard every day and swim and lie on the beach and be brown and only have a single apéritif before lunch and one before dinner.”感受到那种紧迫感了吗?

海明威不仅在用词用句上精炼,他在小说的内容上也推崇精简。他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或叫“省略理论”,在《流动的盛宴》里就有阐述:“This was omitted on my new theory that you could omit anything if you knew that you omitted and the omitted part would strengthen the story and make people feel something more than they understood.” 他说,如果你是有意识地省略一些你知道的内容,这反而会加强你的故事;相反,如果你并不了解你省略的内容,那么这种省略是毫无意义的(“If you leave or skip something because you do not know it, the story will be worthless.”)。他在另一本书中总结到:“冰山的尊严在于它浮在水面上的仅有的八分之一。”(“The dignity of movement of an ice-berg is due to only one-eighth of it being above water.”)

海明威冰山理论的一个代表作就是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老人与海》。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一百多页的小说,它的故事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是它并不缺乏背景:那个海边小村庄和村里的每一个居民,包括他们的生活和习俗,都是作者仔细思考后被有意识地省略的内容。如果把整个背景都写到故事里,那么小说会变成一个大部头,同时失去了让读者自己领会想象的空间。作者呈现出的薄薄的小册子是冰山最精华的顶尖。

在巴黎的岁月,是海明威刚刚开始尝试作家生涯,探索写作和建立自己风格的时期。在《流动的盛宴》里,你可以读到他对写作的心得。

海明威的写作遵守严格的作息纪律。他每天写作不告一段落不停笔,停笔的时候必定已经想好了下面会发生什么。这样的话,第二天就一定能够继续。收工之后海明威就再也不去想他的写作,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观察生活和阅读上,同时让他的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接着工作(“That way my subconscious would be working on it”)。在书中《迷惘的一代》一文中,他用井水来解释这种有节制的创作。他说,永远不要(在一天内)用尽你创作的源泉,在井的深处还有东西的时候就停下来,在夜晚的时候让灵感的泉水重新将它注满。

当海明威遇到写作的瓶颈的时候,他会对自己说:“别担心,你一直能写的,现在也可以。你要做的就是写一个真实可信的句子。写你所知道的最真实的句子。”(“All you have to do is write one true sentence. Write the truest sentence that you know.”)所以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部优秀的小说开始于一个真实的句子。当他写得顺利的时候,他会进入一种境界,就仿佛故事在写自己,而他却都要跟不上了。(“The story was writing itself and I was having a hard time keeping up with it.”)

读《流动的盛宴》,你不仅可以学到简洁紧凑的英文写作,你还将随着作者走进他在巴黎的日子,那个被伍迪艾伦誉为“黄金时代”的巴黎。海明威和当时在巴黎的其他文化名人一样,尚未成名,还在努力,许多轶事在他笔下娓娓道来,清新,谐趣。这是一段贫穷而快乐的日子,就像他说的:“But this is how Paris was in the early days when we were very poor and very happy.”

注释1. 我对书名的翻译有异议,具体详见点评汤永宽译本 《流动的盛宴》。但为了搜索引擎能够找到我的文章,也只好随大流,在本文中一律称为《流动的盛宴》。

Copyright @2020-2022 Writingislea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读《流动的盛宴》:向海明威学写作
Photo by Alexander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