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韩寒

我是一个晚熟的人,什么都慢半拍。开始听Leonard Cohen的歌,结果过几年他老人家就走了。等我开始看韩寒的书,人家已经不写了。

但我相信韩寒不会介意的,毕竟他自己也是张国荣迟到的歌迷

对了,怎么老把韩寒和已故的名人相提并论,真的不是故意的。

其实很早就听说韩寒,虽然他出道时我已经出国了,但是华人圈里还有哪个不知道韩寒的?只是我有逆反心理,所有被媒体捧红的,出道张狂的人我都不追的,比如说周杰伦。所以说我晚熟嘛,因为逆反心理不能客观地去欣赏别人的作品。

对国事天下事的关心,我也是慢半拍。年轻的时候我不是一个愤青,结果现在成了老愤青。

说看韩寒的书,我指的是他的杂文和散文。他的四本杂文集《杂的文》、《可爱的洪水猛兽》、《青春》和《我所理解的生活》基本是他2006到2012的博文文集。所以我看韩寒的文章晚了十年──我不是慢半拍,我是慢十拍。

韩寒曾经在他的文章里多次抱怨过盗版猖獗和作家收入难的问题,我可以很高兴地告诉韩寒,我买了你的两本纸质书和一本电子书,都是正版的。知道你不缺这点钱,但也要给中文作家道义上的支持!

我知道对于韩寒是否代笔一直是有争议的话题,其实我觉得,不管是谁写的,韩寒绝对是条汉子,至少他当年在采访的时候敢说敢言。

2013年后,韩寒就不怎么在新浪上写博文了,微博上发的多是他拍电影和赛车的事。有人说他是被方舟子打怕了,我觉得韩寒不是这么容易放弃的人,其实他就是掉进流沙里了。碰到过流沙的人都知道那一种力量的强大,陷进去就出不来,再挣扎也是枉然。

这一陷就是八年。

2021年韩寒参加西瓜视频“有一说一”和粉丝互动的节目,粉丝的提问可谓犀利。

  1. “之前你是一个很狂的人,现在怎么成这个样子了?”
  2. “那您算不算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
  3. “你是不是成为了自己不想成为的人?”

对于这些问题,韩寒打起了太极。对于第一个问题,韩寒开玩笑地答道:“那不好吗?你们不喜欢我柔情似水吗?”

“不差我一个。”“忍一忍吧。”

韩寒说他现在的表达仅限于朋友和家人。一个公知作家只能向朋友和家人表达,这是多么的悲哀?

所以,这再也不是“臭公知”的韩寒、意见领袖的韩寒。

当然我没有资本批评韩寒,真的。韩寒当年抨击社会之丑陋,为弱势群体发声,在网络上与众骂战,上电视舌战群儒。我算哪根没洗干净的葱?

我只能作为读者说,韩寒,我理解你的苦衷,但我不喜欢“柔情似水”的你。

2022是一个多事的一年,韩寒,你有什么话要说的吗?

Copyright @2020-2022 Writingislea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长日将尽》到底是部什么片?

乍一看是爱情片,再一瞅是公路片,看到结尾认为是体制片,读了小说才发现其实还是公路片。

《长日将尽》到底是部什么片?
《长日将尽》海报 from imdb

《长日将尽》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这部1993年的老电影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同名小说:史蒂文斯是一位典型的英国管家,为了职业的尊严全身心地服侍他心目中最绅士的英国绅士──达林顿勋爵。我们不能因为其中表现的那种禁忌的爱将它简单归为爱情片,也不能仅仅因为全片以史蒂文斯开车西行为线索就把它归类为公路片(即《救猫咪2》里的“金羊毛”类型)。按照《救猫咪2》里的电影分类,似乎把它定位为体制片(institutionalized)最为合情合理。

作为体制片,就有个人和集体的相对。这里的集体就是史蒂文斯毕生的职业目标,所谓的“伟大的”管家的行列。书中多次提到公认的伟大的管家们,比如Charleville House的Marshall先生或是Bridewood的Lane先生。史蒂文斯渴望能够加入他们的行列,和他们一起被人相提并论。和其他体制片不同的是,这里所有的挣扎和冲突都是史蒂文斯内心的,并没有人强迫他向任何制度屈服。可以说,影片和书中的主角(protagonist)和反角(antagonist)都是他自己。

按照救猫咪指南,制度之下必有抉择和牺牲。书中有两次用到了胜利(triumph)这个词,就是在史蒂文斯的两次重要抉择之后。

第一次是他父亲去世的晚上,也是达林顿勋爵主持重要政治会议的晚上,在亲情和职守,个人和国家之间,史蒂文斯选择了后者,而错过了看他父亲最后一眼,这个抉择正是他的信念所要求的,也就是书中多次讨论到的管家的尊严:“‘dignity’ has to do crucially with a butler’s ability not to abandon the professional being he inhabits.” 管家的尊严在于无时无刻不放弃自己的职守,为此可以牺牲一切。那个晚上是对伟大的管家的压力测试,史蒂文斯以他强大而近乎残酷的意志压抑住他对父亲的悲哀和爱意,取而代之的是自豪感和胜利感,这个抉择是清晰的,史蒂文斯无条件全身心地把自己交给了他的职业。

“For all its sad associations, whenever I recall that evening today, I find I do so with a large sense of triumph.”

另一次考验在女管家基顿告诉他她的婚事的当天,作者“自然”又安排了一次重要的政治会议,让史蒂文斯再次陷入了两难境界。对于这次的抉择,小说和电影略有不同。电影里有一句史蒂文斯的台词,承认他犯了错误,希望能够有所补救。虽然没有明说,但很明显地指的是他没有尝试挽留女管家基顿的错误。然而在小说里,史蒂文斯对他的抉择并无后悔之意,而是胜利感再一次油然而生,职守又一次战胜了私欲:上一次是亲情,这一次是儿女私情。

“But then as I continued to stand there, a curious thing began to take place; that is to say, a deep feeling of triumph started to well up within me.”

影片结尾放飞鸽子的那场戏其实是剧本里本来没有的。随着鸽子飞离达林顿庄园,史蒂文斯最后的一点私欲和自我意识也被放弃了,他彻彻底底地成为了体制中人,为这部体制片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且慢!如果就此打住,那么我们还是无法揭示这个标题的含义。“长日将尽”到底指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本片的影片类型,和电影里去掉的一场重要的点题之戏。

史蒂文斯去见基顿女士之行,不仅仅是一段物理上的行程,更是一个他的心路历程,在小说中他对自己反复地灵魂拷问,有很多的内心独白是没法在电影上表达的──毕竟电影需要动作,不能都是长篇独白。史蒂文斯反反复复地问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位伟大的管家,因为他有一个不肯承认的心结,这个和小说的第二主题有关。

石黑一雄在一次采访中说他的这部小说有两个主题,一个就是电影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人们的那种害怕去爱害怕去接受感情的心理,另一个主题则牵涉到民主和政治的层面。石黑一雄说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位“管家”,为“雇主”(不论是公司或是政府)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却从不去过问雇主的为人,也不知道自己的贡献到底对社会对国家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

在史蒂文斯的定义中,伟大的管家的价值是通过他的雇主,一个伟大的绅士,而实现的。

“A ‘great’ butler can only be, surely, one who can point to his years of service and say that he has applied his talents to serving a great gentleman – and through the latter, to serving humanity.”

多少年来,他坚信达林顿勋爵是一位伟大的绅士,他从来不去过问更不去质疑达林顿勋爵的事。对他来说,那是他份外的事,他只要做好他的本职工作就好了。如果他的银器擦得足够的亮,能够让勋爵的客人感到身心愉快,让会议的气氛更加融洽,他就做到了他应尽的贡献,即便这位客人是希特勒手下的外交官宾特洛甫。

尽管史蒂文斯在回忆中不停地为他的前雇主辩护,事实是,达林顿勋爵在一战后被德国纳粹利用,成为了一个傀儡。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英国绅士,但绝对不是一位英明伟大的绅士。史蒂文斯将他职业生涯的巅峰献给了达林顿勋爵,可是最后发现他辅佐错了人,这就是他的心结。

这段被电影给省略了的戏(拍摄了但是没有采用)出现在小说的结尾:史蒂文斯遇到了一位同为管家身份的老人,或许是身份相同的原因,让他觉得可以敞开肺腑。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没有流泪;基顿离开的时候,他没有感情冲动;这一次他哭了,他第一次承认达林顿勋爵做错了,而他自己的一生,连一个错误的决定都没有做过,他毕生追求的尊严又何在呢?

“All those years I served him, I trusted I was doing something worthwhile. I can’t even say I made my own mistakes. Really – one has to ask oneself – what dignity is there in that?”

最后点题的来了。老者说,过去的过去了,长夜漫漫,还有很多时光可以享受。夜晚是一天最好的时光。至此,史蒂文斯的心路完成,心结打开。他终于下定决心要真正掌握美式玩笑(bantering),在剩下来的最好时光里来服侍新雇主,那位来自美国喜欢开玩笑的法拉第先生。

“I should cease looking back so much, that I should adopt a more positive outlook and try to make the best of what remains of my day.”

只有从公路片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才能理解“长日将尽”是史蒂文斯心路历程的终点。他踏上西行的路,本想找的是基顿女士,最后却意外地收获了一个新的人生目标和工作的热情,即便这还是在体制之下。

所以,从小说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部公路片。

Copyright @2020-2022 Writingislea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读《流动的盛宴》:向海明威学写作

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in Paris as a young man, then wher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 stays with you, for Paris is a movable feast.

Ernest Hemingway, 1950

《流动的盛宴》1是海明威写的回忆录,记录了他和家人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巴黎生活的经历。原标题A Moveable Feast实际上是双关语,它的原意指的是一些基于阴历而日期不固定的宗教节日,比如复活节。海明威借用它来比喻他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的岁月。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你年轻时有幸在巴黎居住过,那么不论你这辈子走到哪里,巴黎都会跟随着你,因为巴黎是一场不散的盛宴。”

作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的写作特征鲜明,对欧美的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特有的简洁紧凑的风格在这部回忆录中就可见一斑。

第一是他的用词。读这本回忆录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英文很浅显。就像他的其他作品一样,他挑选的词汇都是再平常不过了。比如我们来读这一句:“It was easier to think if I was walking and doing something or seeing people doing something that they understood.” 或者是这一句:“The meals were simple and excellent and the dining room and the wood-planked public bar were well heated and friendly.” 他选用的了easy、excellent、friendly和simple这样simple的形容词,而动词的选择是do、 understand和think这样寻常的词汇。要不是我告诉你这是海明威的作品,你是不是都不敢相信它出于大文豪之手?惊讶之后是不是觉得有一点清新的感觉?所以即使你的词汇量不大,也是可以写出好文章的。

其次是在句式上,海明威大量地采用简单句式而不用从句,这个也是有点不可思议。英文语法的一大特色就是从句,也是我们学习英文时最头痛的地方,一句话可以有数十行,从句叠从句,是无数英语考试的法宝。海明威摒弃了从句,并不意味他写的都是短句。他喜欢用and作为连接词,将并列句(并列句不是从句)连起来。我们来看一个例子:“She loved to swim and was a beautiful diver and she was happy with that life and would want him to work and everything would be disciplined.” 一般来说,英文并列句在连接词(比如and)之前会放一个逗号,可是海明威省掉了逗号,这样让他的句子读起来有一种特别的紧凑感──这是他的一个招牌特色。我们再来读一句:“Scott told me about the Riviera and how my wife and I must come there the next summer and how we would go there and how he would find a place for us that was not expensive and we would both work hard every day and swim and lie on the beach and be brown and only have a single apéritif before lunch and one before dinner.”感受到那种紧迫感了吗?

海明威不仅在用词用句上精炼,他在小说的内容上也推崇精简。他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或叫“省略理论”,在《流动的盛宴》里就有阐述:“This was omitted on my new theory that you could omit anything if you knew that you omitted and the omitted part would strengthen the story and make people feel something more than they understood.” 他说,如果你是有意识地省略一些你知道的内容,这反而会加强你的故事;相反,如果你并不了解你省略的内容,那么这种省略是毫无意义的(“If you leave or skip something because you do not know it, the story will be worthless.”)。他在另一本书中总结到:“冰山的尊严在于它浮在水面上的仅有的八分之一。”(“The dignity of movement of an ice-berg is due to only one-eighth of it being above water.”)

海明威冰山理论的一个代表作就是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老人与海》。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一百多页的小说,它的故事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是它并不缺乏背景:那个海边小村庄和村里的每一个居民,包括他们的生活和习俗,都是作者仔细思考后被有意识地省略的内容。如果把整个背景都写到故事里,那么小说会变成一个大部头,同时失去了让读者自己领会想象的空间。作者呈现出的薄薄的小册子是冰山最精华的顶尖。

在巴黎的岁月,是海明威刚刚开始尝试作家生涯,探索写作和建立自己风格的时期。在《流动的盛宴》里,你可以读到他对写作的心得。

海明威的写作遵守严格的作息纪律。他每天写作不告一段落不停笔,停笔的时候必定已经想好了下面会发生什么。这样的话,第二天就一定能够继续。收工之后海明威就再也不去想他的写作,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观察生活和阅读上,同时让他的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接着工作(“That way my subconscious would be working on it”)。在书中《迷惘的一代》一文中,他用井水来解释这种有节制的创作。他说,永远不要(在一天内)用尽你创作的源泉,在井的深处还有东西的时候就停下来,在夜晚的时候让灵感的泉水重新将它注满。

当海明威遇到写作的瓶颈的时候,他会对自己说:“别担心,你一直能写的,现在也可以。你要做的就是写一个真实可信的句子。写你所知道的最真实的句子。”(“All you have to do is write one true sentence. Write the truest sentence that you know.”)所以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部优秀的小说开始于一个真实的句子。当他写得顺利的时候,他会进入一种境界,就仿佛故事在写自己,而他却都要跟不上了。(“The story was writing itself and I was having a hard time keeping up with it.”)

读《流动的盛宴》,你不仅可以学到简洁紧凑的英文写作,你还将随着作者走进他在巴黎的日子,那个被伍迪艾伦誉为“黄金时代”的巴黎。海明威和当时在巴黎的其他文化名人一样,尚未成名,还在努力,许多轶事在他笔下娓娓道来,清新,谐趣。这是一段贫穷而快乐的日子,就像他说的:“But this is how Paris was in the early days when we were very poor and very happy.”

注释1. 我对书名的翻译有异议,具体详见点评汤永宽译本 《流动的盛宴》。但为了搜索引擎能够找到我的文章,也只好随大流,在本文中一律称为《流动的盛宴》。

Copyright @2020-2022 Writingislea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读《流动的盛宴》:向海明威学写作
Photo by Alexander on Unsplash

看京东图书销量榜的一点思考

最近在京东海外购上淘书,不亦乐乎。翻了两年的图书销量榜,突然想到做一个统计分析,也许能看到有意思的模式。我采取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分类方法,把图书分成小说(fiction),非小说类(nonfiction)和少儿读物类(children),这是最简单的分类法了。非小说类指的是所有内容不是虚构的图书,比如历史传记经济管理等。因为我想区分本土原创和引进的国外图书,加上了译书和少儿译书两类。另外为了分析的精细,增加了以下几类:工具书,考试用书,和经典(比如《红楼梦》)。

接下来我把京东图书销量榜前100的图书进行分类,统计不同类别在这100本图书里的比例。以下是统计图表。

首先,“教育第一”这个主题赫然清晰。少儿类──少儿图书加上翻译的少儿图书──是当之无愧的榜首,而且这个统治地位愈发的突出:2019年是40%,2020年到了56%,最近一个月是63%。虽然这个百分比不是总销量的百分比,而是在最畅销的百本图书中的比例,我们也能用后者来推测前者:对于图书消费,中国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购书是绝对的主力军。但是在我们一心一意培养子女的时候,是否忽视了自己的修行?非小说类(原创或是译书)的比例有点让人汗颜。也许现在大家都在手机上看电子书了?可是根据中国新闻网的这篇文章,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表明成年国民的人均纸质图书和人均电子书阅读量较上年都下降了。所以下次在我们批评孩子沉迷手机或是游戏,不好好看书的时候,先问问自己是不是以身作则了!

接下来看一下原创作品和翻译作品的比例。翻译作品──如果把少儿类和非少儿类加起来──在2019年是48%,2020年是42%,占有排行榜上将近半数的比例,非常可观。如果把少儿类撇开不算,直接比较原创作品和翻译作品:2019年原创是18%(小说+非小说),译书是33%;2020年原创11%,译书25%。再申明一次,这里的百分比不是总销量,只是在最畅销的百本图书中的比例。它告诉我们国外引进的这些著作更受大众的追捧,而本土原创还有继续努力提高的空间

仔细看一下这些国外著作都有哪些,我们会看到国内出版商还是非常与时俱进的,比如最近一个月的排行榜上有2020年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不拘一格──网飞的自由与责任工作法》,还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著作《思考,快与慢》。比尔盖茨2018年推荐的传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也在最近两年连续荣登京东图书销量榜。同时我还发现一些很老,在西方已经不流行的书,比如《自卑与超越》和《乌合之众》。还有《月亮和六便士》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受追捧,我上次回国就在各个书店看到《月亮和六便士》的宣传,它已经连着两年蝉联京东图书排行榜,可是在英国和美国的亚马逊网站上,它的知名度和其他一些经典著作相比(比如《伟大的盖兹比》)都不在一个量级上。另外一本在国外国内的知名度上有巨大差异的书是香奈儿前全球CEO写的《深度思考》。这些差异都很有意思──没有说我们一定要跟风国外销量排行──只是好奇出版商选书的原则。这个最终还是要看营销的力量和群众的心理效应。

最后来谈一谈《乌合之众》。这本书的上榜很有意思,被誉为群体心理学的奠基之作的它真的是非常非常老的一本书。它出版于1895年的法国,一百多年过去了,社会心理学不断在发展,这本书已经过时了,它在亚马逊的社会心理学类的排名只有一千多名。而且这本书不说艰深,至少可以说是晦涩,很难想象有这么多人买了它后能把它仔细看完。我一开始在2020年的榜上看到它的时候是这么想的:“这一定是因为魔幻的2020,看到国内外疫情和美国大选的一些丑陋现象后,大家开始反思这些疯狂现象后面的原因了。”这里我要推荐新浪财经上的一篇文章《疫情灾难下:请保持理性,不要再加入乌合之众的狂欢》,非常理性地用《乌合之众》里的理论分析了疫情下的非理性大众心理。但是我后来发现这本书实际在2019年就上榜了,而且名列第16名,所以并不是因为魔幻2020而流行的。真的很高兴看到这本书得到重视,不论它是否过时,不论读者到底能够有多么深刻的理解它,每多一个人读这本书,社会上就多一个有理性思考和辨别能力的人。疫情还没有过去,世界政治还在动荡,这个世界呼唤理性。同样的,我也非常高兴看到《1984》──这部被时代周刊评为最好的一百部英文小说的政治讽喻小说──在社会小说热卖榜第10名,就像京东上说的:“多一人读《1984》,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Copyright @2020-2021 Writingislea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