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花儿

我有一位只有一面之雅的朋友,她的文笔很好,喜欢写日记,而且她会把日记拿出来和别人分享──当然不是所有人,而是她认为值得分享的人。她说,要了解她,读她的日记。我有幸成为了一位读者,曾收到厚厚一摞她的日记的复印件。可惜我们的交集仅限于一面之缘。在她的一个重要的几天里,在那个对她而言陌生的城市,我尽了点微薄的地主之谊,从此我们的生命轨迹擦肩而过,但是她对幸福的追求和执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次听到朴树的《那些花儿》是在大学里,那时的我少年儿不识愁滋味,没有什么阅历,只好想象未来的自己在听歌,以求共鸣。我直觉的感到,这歌是一坛好酒,越老越有滋味。如今听来果然如此。此歌真的是词曲制作俱佳,实为民谣中的经典。要知道朴树可是21岁写的这首歌,他是如何能够远瞻性的写出这样的歌曲,凡人的我就不知道了,只能说人家实在有才。

有人说歌中的那些花儿指的是朴树的女朋友,也有人说是他的同学们,因为这是“朴树在94年放弃学业开始音乐创造的时候写的“。我比较同意后者的意见,有点道别的意思。听这首歌,想到的是所有在生命中的某一段时期有过交集,之后各奔东西的朋友们。其中有像前面提过的一面之交的朋友,有曾经的笔友,也有互联网初期的网友,有一起同甘共苦的旅伴,也有惺惺相惜的同学,有在低谷时我扶过一把的,也有给予我激励的朋友。他们中的不少人我已经失去了联系,就像那些花儿“被风带走,散落在天涯”。

所幸的是这次回国见到了一些多年不见的老同学。转眼大家已过不惑之年,推杯换盏中,居多的话题是孩子和工作,偶尔提到当年的糗事,大家哄堂大笑。高晓松说“回忆是一种病,而感伤则是终身治不愈的一种残疾”。人是怀旧的动物。和老同学聚会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有些共同的回忆不一定要说出来,你知我知就可以了。上一次居然在老家发现了一位中学同学的周记本──那时我们互换周记本,作为写作借鉴之用。我没有打开看,归还给老同学。翻了两页后,他就把它紧紧揣在外套里面的口袋里,贴身存放。我是他那些青葱岁月里的故事的见证人,正如他是我的见证人一样。那些故事就放在心里,不用多言,有一种莫言的默契──这就是老同学之间的友谊。

信息时代的发展让人们的沟通愈发的短平快。以前我们写日记,写信;后来我们写email,博客;然后,长篇的博文没人写了,变成了微博;再然后大家不码文字了,朋友圈发照片。这个时代需要更慢一点的交流。听到《那些花儿》,想起朋友们,就要把我的心情写下来,和大家分享,就像那位和我只有一面之交的朋友一样。

朴树说,“幸运的是我,曾陪它们开放“。我想说,感谢你们,所有在我人生轨迹里留下痕迹的朋友们,因为你们,我的生活才有了精彩和回味。我不会忘记你们,期待再次相见,相见时亦是少年!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